雷光春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
红树林基金会(MCF)理事长
获湿地国际2018年度卢克·霍夫曼湿地科学与保护奖
今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年,是检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的关键节点,也是制定全球今后十年战略目标的年份。为此,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生物多样性作为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了庆祝2020年国际湿地日,本人(编者注:指雷光春教授)对湿地公约将今年的主题定位湿地生物多样性作以下解读。
一、湿地是生命的摇篮
水是生命之源,被水淹没或季节性淹没的土地通常被称为湿地,为生命的繁衍与昌盛提供了环境,为各类湿地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繁殖与生长提供了栖息地,因而湿地又有生命的摇篮之称。研究表明,地球生命的进化始于湿地,随着进化的不断演进,更多的物种逐渐适应陆地环境,包括森林、草原和荒漠。但到目前为止,占地表面积2.4%的湿地,是全球40%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淡水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积不到1%,是三分之一以上的已知脊椎动物的关键栖息地,水鸟种类占所有鸟类比例达到20%,淡水鱼类的比例接近40%。目前,在全球已经发现15000种淡水鱼类的基础上,平均每年仍然有200个新的淡水鱼类被发现。
二、湿地生物多样性关乎所有人
据估计,全球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47万亿美元,高于全球森林、荒漠或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总和。
以野生稻为例,这是典型的湿地植物,人类利用湿地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朔至7000多年前。当今,全球有11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约30亿人以大米为主食。在中国,大米占了全国粮食生产量的37%。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并能在世界粮食危机中泰然自若,在于湿地的野生稻资源,在于杂交水稻的成功和超级稻的推广。
全球至少有3500万人直接从事渔业生产,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水产品。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和湿地公约(Ramsar, 2020)估计,全球至少有10亿人,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以鱼作为其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此外,湿地是全球各国吸引游客的重要场所。以美国为例,一年中到湿地从事钓鱼等休闲度假的人数就达到3500万-4500万人,带来旅游收入240亿-370亿美元。
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据《湿地公约》(2008)估计,仅占陆地面积约4%的泥炭地所储存的碳达4000亿-7000亿吨,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如果泥炭地退化,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足够使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00 ppm。在热带地区恢复泥炭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益可能是采取其它方式减排的100倍(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7)。
海岸带湿地,尤其是红树林在为人民提供食物和生计的同时,是滨海地区人民的重要生命线。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灾难夺去了20多万人的生命,让全世界对红树林的作用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海啸发生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凡是红树林保护较好的海岸带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都非常小。
湿地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全球水循环决定着内陆湿地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另一方面,湿地可以有效地吸纳洪水、储存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质。
世界上绝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都与湿地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逐渐发展成了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城市。城市形成的初期,皆因湿地的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湿地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贸易条件,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肥力和养分充足,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够持续提供人类所需的各种动植物产品、饮用水及工业用水。因而,湿地周边既是人类择居的理想场所,又具备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千百年来,人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与的恩赐,一个个充满活力、富于魅力城市出现在世界各地。
对湿地美景的欣赏产生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诗歌和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重要的神话传说,以及其它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水是智者的形象,也产生了重要的士大夫精神,如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品格,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这种士大夫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格追求。
三、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
据湿地公约2018年估计,全球湿地面积为12.1亿公顷,其中93%为内陆湿地,7%滨海湿地。与联合国2005年出版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的12.8亿公顷相比,减少了7000万公顷,超过中国天然湿地面积的总和(5360万公顷)。主要体现在自然湿地的减少,和人工湿地的增加。其中河口湿地、海岸带湿地、红树林、海草床以及森林沼泽减少显著,很多河流湿地被改变为水库,成为人工湿地导致库塘湿地的增加。
湿地的丧失,导致以湿地为栖息地的物种面临灭绝,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珊瑚以及苏铁科植物类群的种群在加速下降。湿地公约2018年出版的《全球湿地展望》报告指出,全球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群数量相较1970年平均水平下降了60%,其中淡水生态系的生物种群数量下降达81%,滨海湿地物种种群在过去五十年间下降了36%。湿地生态系统中列入IUCN全球受威胁物种的比例超过25%。其中海龟受威胁的比例达到100%,体重超过30公斤的鱼类、爬行类和水生哺乳动物受威胁的比例为62%,石松及蕨类、珊瑚类、淡水贝类、蟹类、鳌虾、淡水爬行类、两栖类物种受威胁比例在30-40%间,另外,淡水虾类、淡水鱼类受威胁比例分别为28%和29%。水鸟受威胁的比例为18%。
四、国际湿地保护行动
湿地面积的减少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迁徙水鸟的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71个缔约国。中国于1992年加入该公约,成为第69个缔约国。
国际重要湿地
《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世界湿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目前,《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专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全球政府间公约,2400多块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2.50亿公顷,占全球湿地面积的20.66%。
小微湿地保护
国际重要湿地以其全球重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还有数量及其庞大,和人民群众关系极为密切的小微湿地在城市及乡村建设、文化传承、公众休闲娱乐、和科普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尤其在洪水调蓄、水质净化、气候调节、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文化娱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类湿地极度脆弱,往往容易因人们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或无意识行动而导致其消失。
中国政府在第13次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小微湿地保护的大会决议案,并获得通过。该决议呼吁各缔约国加强小微湿地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制定长期的规划、采取有效的保护恢复措施,减缓人为活动对小微湿地的压力;呼吁各缔约国加强对小微湿地的有效保护,保障其生物多样性,维持其重要的生态、社会、文化价值,并考虑将一些关键小微湿地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鼓励各缔约国在湿地公约秘书处的支持下,开展以下工作;
a)进一步促进小微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升其在“生物多样性公约”、“迁徙野生物种保护公约”、“全球贸易、旅游和运输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组织中的重要性;
b)在保护恢复的前提下,加强对小微湿地合理利用的管理,积极探索小微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实现小微湿地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c)加强国际交流,分享小微湿地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的典型案例。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2018年在湿地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18个城市通过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其中包括中国的常德、常熟、海口、银川、东营和哈尔滨市。这是湿地公约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全球城市化过程中湿地的重要意义。湿地城市认证体系鼓励邻近且依赖湿地(主要是国际重要湿地,但也包括其他湿地)的城市,吸纳公众参与湿地管理活动,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在城市规划和决策中考虑到湿地保护,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创建湿地、人民与城市发展的多赢局面。湿地城市的认证,将极大推动全社会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