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首页 > 最新资讯 > 科普 > 鸟类的御寒技能
鸟类的御寒技能
 
2021-12-19
2015 

临近年底,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一轮寒潮,就连深圳也进入了“就冷那么两天”的状态,办公室里的大家都老老实实套上毛衣端起热水,恨不得披上被子来上班。

与冰冷的温度相对,深圳湾最近倒是人气旺盛,接连出现了两只“明星”——常见于北美洲的绿眉鸭(上期号外的主角)和冬季常见于中国东部的花脸鸭(在深圳湾并不常见),引得不少鸟友赶过来加新。

左图为深圳湾拍到的绿眉鸭 摄影 / 蒲颖;右图为某只花脸鸭 Phto by Mike Prince on Flickr

其他的常见鸭鸭也都很稳定地被目击到,赤颈鸭、针尾鸭、琵嘴鸭等在高低潮都可以看到;在低潮位则能看到许多鸻鹬类常客的身影,如红脚鹬、泽鹬、反嘴鹬等等。这些都是咱们鸟讯的常客啦
 

 鸟类过冬小技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每次寒潮降温富有爱心的朋友就会好奇,鸟儿那么小,会不会被冻死哇?作为从上一次物种大灭绝支棱到现在、南极到北极都有分布的“恐龙” ,鸟类们御寒保暖可是有两把刷子的。
想要不挨冻,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去一个不冷的地方。除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躲避寒冷的气温也是候鸟迁徙到相对温暖的区域主因之一。怕冷怎么办?翅就飞呗。 
 

 羽绒服的加持 

 

估计看完上面一条,读者的拳头已经硬起来了,这说了不是等于没说吗,而且也不是天一冷鸟就都跑到南边去了吧? 

确实,哪怕是我国寒冷的暖气区,也是有不少留鸟硬抗冬天的。大家经常发现一入冬,许许多多的鸟就圆了起来,这可不是因为它们吃胖了,而是羽毛的变化。 

一到冬天,主红雀就变成了“愤怒的小鸟”;左图为夏季 photo by Andrej Chudy on Flickr;右图为冬季 photo by Dominic Sherony on WikiCommons

鸟类保暖主要依靠紧邻体表的绒羽,绒羽既轻又软,在形成隔热性良好的空气层的同时还不增加体重。不少鸟类会在天气变冷前最后一次换羽的时候换上更多羽毛;看起来像一个个小球球则是因为在变冷时它们动使自己的羽毛蓬松起来留存更多空气。 

羽绒服就是利用鸭和鹅的绒羽填充的,蓬松度越高的羽绒单位保暖效果就越好(也越贵) Photo by Donsvloskje on WikiCommons  

羽绒服虽然保暖,但是这些绒羽一旦打湿就会粘连在一起,不仅完全失去保暖性能,甚至还会变成热量流失的通道,这也是为什么羽绒服在易受魔法攻击的南方表现不如干冷的北方。 

 

不过,这些绒羽的主人——可以终日浮水的鸭和鹅却不怕这些。有了保温的羽绒,还要配防水的外套。我们都知道油水不相容,鸟类的尾部长就有尾脂腺,他们会用喙从尾脂腺取得油脂再涂在羽毛上。 

左图正好抓拍到了 Photo by Darroch Whitaker on WikiCommons;右图 Photo by Joe Deutscher on Unsplash

每天鸟类都要花大量时间来保养羽毛,维持防水性能的同时还可以去除污渍和寄生虫习性和水有关的雁鸭和鸥等鸟类往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给自己的羽毛“上油”。 

正在给自己“上油”、梳羽的精致鸭鸭 Photo by lintow on Pixabay  

由于每单位的水能承载更多热量,所以水的温度变化总是比周围的空气小,要是能像雁鸭类一样通过隔绝水来避免散热,泡在水里其实是要比陆地上温暖的。

 

 

 

 “散热嘴”和“老寒腿”的保暖心得 

 

即使是“全副羽装”,羽毛也会有覆盖不到的地方,比如鸟类的喙和腿部。 

和骨骼相连的是鸟类热量流失的大头。生活在热带的巨嘴鸟利用喙来给自身散热;澳大利西亚的鸣禽喙部演化受栖息地气温影响;涉禽们喙的形态多种多样,热量流失的效果也大小不一。 

鸟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是很一刀切:藏起来就OK了! 

图片
鸻鹬类等涉禽在休息的时候经常会把头别到背后去,不光可以放松脑袋,还可以把嘴藏起来保暖 Photo by Doug Greenberg on Flickr

至于腿部,我们之前讲过一些鸟类的腿部上有羽毛覆盖,而对于其他鸟类来说,把腿缩回去也是不错的选择。 

左图是拥有美丽白毛裤的雪鸮 Photo by Bert de Tilly on WikiCommons;右图是使用了一套保暖组合技的加拿大黑雁 Photo by Jack Bulmer on Pixabay

不管怎么说,鸟类的腿部看起来依然十分的纤细。水里虽然比空气中暖,雁鸭类游禽的腿也是要泡在接近零度的水里划水的。相比不少人类一到冬天就冰凉的手脚,很显然鸟类的腿部是有点特殊构造的。 
 

体温和环境温度越接近,热量与交换的速率就越低,也就越不怕了。而鸟类腿部不怕冷秘密就在于鸟腿部的温度。鸟类虽然是恒温动物,但是它们却可以通过腿部紧邻的动脉和静脉血管进行逆流热交换(countercurrent heat exchange),靠近身体的静脉血会被动脉血加热,而动脉血也会因为热量被吸走温度变得更低,足部末端的温度就远低于身体,也就相对来说更加耐寒。 

图片
Photo (adapted) from Ekann on WikiCommons

除了这些特色,鸟类也有所有恒温动物都会使用的“常规操作”,比如冷了就抖、多吃提高新陈代谢、或者借助脂肪层保温(会胖但是不显眼)。 

 

 

 真·抱团取暖 

 

鸟类在保存体温时还会借助外力。风速是影响体感温度的重要指标,同样的温度,体感温度在刮不刮风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要是再下点雨,简直就是这两天的深圳人了。  

鸟类的羽毛防水性能绝佳,但是对抗寒风的时候防御效果就不够看了,所以无论是天冷还是刮风下雨,找个地方躲起来可以说是常规操作。 

图片
尽管鸟类比“裸猿”防风,但有地方躲谁也不会愣站着 Photo by SJ5031 on Geograph.org.uk

对于那些小体型或者生活环境过于极端的鸟类来说,从群居生活获得温暖也是一个好策略。

 

我流失的热量你吸收,你流失的热量我吸收,鸟群越大贴贴的效果就越好,生活在南极的王企鹅可以挤成上千只的集群,中心的温度甚至可以高达37度。 

图片
王企鹅,带你体验真正的抱团取暖 Photo by Brian Gratwicke on Flickr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MCF微博及微信
MCF微博
MCF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