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首页 > 最新资讯 > 故事 > 我与湿地的故事——卢刚
我与湿地的故事——卢刚
 
2022-04-29
3018 
 

湿地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微妙平衡
 

什么是湿地?是一亩池塘?或是一片滩涂?相对于森林和海洋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湿地的概念可能很少有人能清晰地描述。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主流认同的湿地定义来自《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即: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滩涂、红树林、湖泊、河口、沼泽、水稻田等多种类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湿地的生态环境是水鸟喜爱的栖息地,更是人类“依水而居”的最佳选择,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就是这样的一片湿地。在这里,一边是湿地保护工作,另一边是热闹的人类生活。海口市畓(duō)(tán)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的工作,是负责维持这座天平两端的平衡

五源河下游河道

湿地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生态系统
 

3月下旬,有着“中国最美小鸟”之称的蜂虎如约来到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蜂虎保护小区,筑巢、觅食、繁殖,这里是它们夏季“旅居”的目的地。几米外的观鸟屋内,观鸟爱好者正在静静地欣赏它们美丽的身姿,与这片绿地一街之隔,是海口市政府繁忙的车流和密集的住宅小区。

栗喉蜂虎

“现在,越来越多的湿地被改造成城市公园,串起了人们的休闲生活。”跟随卢刚的脚步走进蜂虎保护小区,迎面而来的大多是周边来晨跑的居民。卢刚说,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坐落在城市里,也是少有的位于城市中的蜂虎繁殖地。作为海口西部的一条重要生态廊道,五源河湿地公园对全流域开展了保护规划,打通了森林、乡村、湿地、城市和海洋的通道,使得更多的物种可以由此迁移。

五源河蜂虎保护小区

五源河,源起海口的羊山湿地地区,由南往北经过海口供水“主力”的永庄水库,穿过工业园区聚集的城郊地区,从海口市政府附近的入海口流入海洋。

而羊山湿地,则是卢刚与湿地保护结缘的起点,这都源于飞机上的偶然一瞥。

五源河上游的天然湿地

卢刚从小对动植物充满着好奇。2007年至2017年,卢刚担任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保育主任,负责在海南中部山区开展野生动植物的保育工作。2012年,卢刚从飞机上俯瞰,发现海口南郊有一片大小不一的水域和草地,这引发了他的好奇和关注。查阅文献资料,竟然没有发现相关这片地区的物种记录和报道。当年,卢刚发起了由嘉道理中国保育牵头的羊山湿地生态调查公众科学项目。

通过调查,羊山湿地共记录到水生植物62种、鸟类96种、两栖爬行类16种、鱼类44种、蜻蜓32种、蝴蝶种、大型真菌60种,其中包括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

五源河的明星物种:水菜花

羊山湿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令卢刚惊叹,也激发了他对湿地进一步探索的好奇。随后,卢刚还作为全球环境基金(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传教育专家,在海南开展更多湿地保护的科研工作,也萌发了专职从事湿地保护工作的想法。  

“湿地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生态系统。”卢刚一直在思考,人类发展如何与湿地保护共存?相比于静默不语的湿地,或许人是解答这个问题的切入口。

正在进行生态导览讲解的卢刚

 

多方合力参与 实现湿地共建共享
 

2017年,卢刚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畓榃湿地研究所,专门探索和研究海南湿地保护和管理。“畓”(duō)意为水田,“榃”(tán)意为水塘,2个字有林有水有田,正是湿地生态系统里的重要元素。

“绝大部分的湿地与人类都是共生的关系,湿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卢刚介绍道:“与森林保育不同,湿地的保护更需要人的参与,需要管理者去寻找一个平衡点,使湿地保护与人类发展共生。

“甚至说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不少湿地都会退化。”卢刚举例,例如海口潭丰洋湿地的水稻田,每年仅有半年的时间适合种田,剩下的半年是野生动植物生长的“窗口期”,如果人们长期不种植水稻,这片稻田就会变成草地,进而固化演替为灌木丛、林地,从而失去了湿地的功能

五源河中游的河漫滩和农田

如此说来,湿地的保护不仅不能“封山育林”,还需要依赖一定的“人气”保持活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2019年,卢刚所在的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与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秀英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共同成立了海口五源河湿地教育中心,依托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发针对不同受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并有计划地实施,让市民成为湿地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19年10月,海口五源河湿地教育中心挂牌成立

海口五源河湿地教育中心针对中小学生,走进校园开展新学年开学第一课;海口市先锋学校学生制作手工泥陶,捏出五源河湿地里生活的动物和植物;孩子们用自然笔记的方式,“画”出对五源河湿地的感受……海口五源河湿地教育中心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举办“发现五源河之美”“五源河的植物朋友”等特色活动,满足小朋友感受自然的好奇心。

五源河游园活动

此外,五源河湿地教育中心还开展“入侵物种清理劳动”等活动,让更多对湿地感兴趣的“大朋友”也参与进来。

拿起锄头,为蜂虎修整陡峭的崖壁;穿上水裤,清理五源河河道内肆意生长的空心菜和水葫芦。这些集体劳动的开展,让许多市民、机关单位和企业纷纷参与进来。

组织志愿者开展蜂虎栖息地营造

“我们想通过这些有趣的科普活动,为更多的人做自然启蒙,了解湿地,引导人们走入湿地、热爱大自然。”卢刚介绍道:“自海口五源河湿地教育中心成立以来,特色活动直接服务了超过2900人次,及时清理了河道入侵物种,守护五源河湿地的生态系统。”

观测蜂虎

此外,在红树林基金会(MCF)和阿拉善SEE基金会自贸岛项目中心资助的海口五源河生态塘实施水生态修复项目中,卢刚培训护林员开展监测工作;动员周边村庄种菜的阿姨加入生态塘的养护工作中,监测植物生长情况,并适时补种植物,共同守护着五源河湿地的一草一木。

生机盎然的生态塘

让更多人走进湿地 了解湿地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湿地,了解湿地,卢刚还做了更多的尝试。

2020年,卢刚推动海口五源河成为中国第一块湿地类型的“蚂蚁森林”公益保护地,这也是首个以湿地资源计算碳汇量项目。

“蚂蚁森林”用户通过能量兑换,认领五源河一块1平方米的保护地,用于支持五源河湿地的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个项目让1300万用户有机会参与到五源河湿地的保护中。

海口五源河湿地公益保护地

“要保护湿地,就要走到湿地中来,线上参与是网络时代了解湿地的一种新方式。” 卢刚说,“湿地保护需要大量的支持力量,不能将这种力量局限在海口,还是要将五源河的美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出去,形成社会面的保护力。”

为践行这一理念,卢刚组织开展海口蜂虎摄影比赛、“你好,蜂虎”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再见蜂虎”主题宣教活动、蜂虎摄影作品展等大型活动,通过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亲身来到五源河,通过蜂虎这扇“窗户”感受到湿地的魅力

图片

五源河蜂虎主题活动

据统计,目前五源河湿地已监测到鸟类133种,蜻蜓种数累计记录达32种,植物449种,两栖动物12种,鱼类33种。

现在的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俨然成为周边休闲娱乐的居民,观鸟爱好者,以及外地游客的 “打卡圣地”。这座嵌在城市间的湿地公园,成就了海口西海岸最美风景线,更是海口的一张新的城市生态名片

图片
五源河的栗喉蜂虎是海口市的生态名片之一 

“我希望湿地的保护和管理能够实现共享共建,将多方参与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这是卢刚开展湿地宣教工作的愿景之一,他计划将五源河湿地教育中心的特色课程在更多学校、企事业单位推广和普及,期待更多的机构、企业、志愿者加入进来,进而带动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工作。

图片
自然笔记大赛颁奖仪式

 

 

激发普通人对湿地的喜爱之情

正如社会生物学奠基人、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自传《博物学家》中写道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而我始终没有从中走出来。”卢刚也同样将这份对大自然的热情,义无反顾地投向五源河湿地。

“五源河湿地教育中心所做的这些努力,如果能激发普通人对湿地的喜爱之情、并促使他们带着这样的情愫走进湿地、保护湿地,”卢刚说,“那么,每个人都将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

图片

自然教育活动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MCF微博及微信
MCF微博
MCF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