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城市化造成局地气候和环境变化、生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全球生物多样减少和灭失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城市化同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全球有超过5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生物多样性已然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关照好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本项目通过社会化参与城市生多保护实践,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推动建立全民参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平台,打通社会化参与城市生多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有研究表明,人类已知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近五十年来平均下降了69%。城市化造成局地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生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导致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是许多本地物种因栖息地丧失和退化而迅速减少和灭绝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全球约56%的人口——44亿居民——居住在城市中,有研究表明,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多,届时近七成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2022年,中国6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75%。城市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体,城市生物多样性也已然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城市化的进程往往伴随着栖息地破碎化、环保问题边缘化、公众环保意识不足等一系列矛盾,加速生物多样性丧失。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维持甚至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
中国多年来也逐渐加强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2002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规划,划定绿线,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随着2022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通过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主流,以“加强绿色空间和城市规划,促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话题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优先领域下,专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优先行动,强调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鼓励全民参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虽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保护工作开展,仍普遍苦于生物多样性家底不清、变化不明,无“据”(有效数据)可依、无“例”(案例指引)可循等情况,谈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也普遍具有距离感,总体而言,适应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管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障本土物种在城市空间的食(食源、淡水资源)、住(繁育空间)、行(扩散、迁移、交流通道)基本生存福利,是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融入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
针对这些问题,除了政府主导统筹城市规划,实施大尺度生态调查、大型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等外,亟需民间环保力量、企业及公众的加入,全民联动,开展小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交流平台,有效利用生物多样性数据,对已有城市绿地等环境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的适应性的管理和改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生之境”。
项目使命
1. 探索全民参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建设模式,在大湾区试点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创建指引、管理指南和评价榜单,通过培训和交流,进行全国范围推广,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主流化
2. 开展基于科学与实践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公民科学活动,为“共生之境”营造与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构建1个从科普到科学的公众参与体系与平台,打造专业监测与公众科学互为补充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让公众与自然建立新的纽带,支撑城市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期望
到2026年,通过社会化参与城市生多保护实践,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建立全民参与的城市生多保护平台,打通社会化参与城市生多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实现城市生多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