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位于新洲河与深圳河交汇的入海口,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内含一座1026平方米的科普展馆及多种自然科普设施。公园北倚深圳福田中心城区,西邻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面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河之隔,是深港两个国际重要湿地间的生态廊道和缓冲带,也是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态公园由福田区人民政府建设、福田区水务局主管,并委托红树林基金会(MCF)运营管理,是全国首个由公益组织运营管理的市政公园,自2015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起,始终探索和践行“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护模式。2021年,经生态环境部和科学技术部共同评选,成为深圳市首个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022年,在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期间入选全球首批星级湿地教育中心。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生态公园以鱼翔浅底、水鸟翩跹的优美风光,连接着人、城市与红树林湿地。公众可以免费入园参观游览,参加丰富多彩的自然体验活动和环境保护行动,每年吸引游客约130万人;在户外自然环境中开展的“福田区中小学生红树林科普教育项目”,惠及福田区88所中小学校。生态公园既是候鸟、红树等湿地生物的栖身之所,也是市民游憩休闲、亲近自然的绿意空间,更是众多自然爱好者在繁华城市中探秘自然的野性乐园。


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掩,以红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木本植物群落,被称为“海上森林”,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净化水质、储碳固碳、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等许多重要生态功能,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后半叶,全球的红树林消失35%,而中国更是损失了73%的红树林面积。因此,为应对红树林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湿地刻不容缓。

 



项目使命

创建适宜于动植物的环境,保护生活在这里的野生生物,让人类能够世代享有公园生机勃勃的环境,并能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关怀,同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重点关注方向一:探索社会化生态化管理机制

自 2015 年起受福田区政府委托全面负责运营管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以下简称“生态公园”)。对生态公园进行良好的运营管理,不仅是基金会履约的一部分,更是项目打造“社会组织运营管理公园”模式的契机。通过在生态公园基础上实践和探索,一方面,形成“社会组织运营及管理保护地”模式的良好实践及经验,打造一套可输出、可复制的生态化场域创建及运营管理的机制,并应用和支持到更多社会公益保护地建立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生态化景观项目和设施案例,传达城市生物多样性理念和技术,推动更多的城市公园、绿地、 湖岸等区域实现自然化、生态化,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重点关注方向二:科技赋能实现科学保护

开展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先后完成深圳河口共计约18公顷海桑属外来红树植物治理及湿地修复,有效控制外来植物扩散。
开展生态修复,围绕生态公园的“生态定位”,持续性改善海绵城市示范区、小湖淡水湿地区、老河口黑脸琵鹭等鸟类栖息滩涂区、大湖及受周边生态景观区、蜜源区等等。代表着河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加强,深圳河流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和提升,生态公园已然成为深圳和香港现存野生动物的重要生态廊道和栖息地。

开展生态监测,现记录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黄胸鹀、白肩雕、黑脸琵鹭、乌雕和小灵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包括鸟类、哺乳类和两爬类)。截止到2023年11月,维管植物从307中提升到754种,其中有红树植物22种,占全国红树植物种类的57%;昆虫从109种提升1224种;鸟类从83种提升到220种。

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生态公园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1.92亿元,为深圳市地均GEP价值的7.43倍。生态公园每年涵养水源约72.30万立方米、减少降温能耗3009千瓦时,削减城市暴雨径流14万立方米。在半径2公里范围内为约150万平方米建筑空间提供各类型景观增值服务。



重点关注方向三:促进公众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而行动

创意营造“绿湾教育径”、“林长制宣传广场”和物种解说牌等导视解说体系,呈现多种多样的科学展示空间。
持续打造“琵鹭归来”、“带‘獭’回家”、“自然嘉年华”等大型主题系列活动, 面向公众的 “红树林故事会”、“纪念园一日保育员”、“科普展馆导览”等和面向学校的,主题为水獭、红树以及鸟类的湿地教育课程体系等自主研发活动。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响应参与全国科普活动周、“世界水日”、“爱鸟周”等生态环保活动。

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多措并举讲好生态故事。志愿者团队是支持公园开展多元的湿地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截止2023年底,有志愿者542名。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导览志愿者为核心,社区志愿者为基石,学生志愿者为梯队,专项志愿者为特色的公园志愿者管理体系。依托深圳市义工联管理制度和红树林基金会(MCF)志愿者管理制度,公园探索建立出一套成熟的志愿者管理体系和运营规则。


最新相关资讯: